欢迎,客人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产能过剩 » 返回
产能过剩

解决产能过剩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11-21  来源:中国库存信息  作者:钟 正  浏览次数:2
  【本刊讯】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水泥、焦化和铁合金等行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并宣布还将出台其它一系列相关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尽管官方明确指出本次投资调控的主要意图是淘汰落后产能,调整投资结构,而不是简单的政策性紧缩,但可以断定,这次调控政策的出台是对一季度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投资速度继续快速增长的政策性回应。
投资驱动不可持续
  本轮经济增长周期有一个显著特点,即不是由消费来最终消化以往投资所形成的产能,而是以新的、更大规模的投资来消化以往投资所形成的产能,即所谓"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
  它的根本特性在于最终拉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是城镇化和重工业化所引导的巨量投资,而不是居民消费。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有一个明显的缺点――不可持续:对投资而言,在投资建设期内,它是消费,会创造需求,但是1-3年的投资完成之后,它就是生产能力,届时它创造的不再是需求,而是更大的供给。可以说在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下,产能过剩是常态。
  今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长伴随着某些过剩行业的进一步投资扩张。少数地方出现落后项目又在死灰复燃的情况,某些产能过剩领域投资继续高速增长。可以说,本次投资调控实际上是国家宏观调控部门针对产能过剩矛盾不断积累而不得不采取的一个应急性解决方案,其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重点淘汰落后产能。
目的在"调"不在"压"
  概括的讲,本次调控措施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首先,行业结构调控政策必须借助于市场才能落到实处。控制新增产能相对容易些,只要政府有关部门能按照行业准入条件进行严格审核和依法办事即可奏效,但对现有的落后产能进行治理整顿的难度却很大。在能源和原材料价格趋升的情况下,无论是新增产能还是落后产能,都有一定的利润空间,甚至在现实中还出现了落后产能企业以次充好,挤占产品市场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很难将其淘汰出局。
  可行的办法是通过政府部门严格执行环保、质检和行业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将落后产能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提高其实际的生产成本,在这个基础上,利用价格机制将其逼出市场。
  但是,在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下,投资,哪怕是过剩的投资,本身就
会对市场产生需求,再加上基于这种需求假象所产生的盲目乐观的市场预期(甚至这个行业结构调整政策本身就会产生行业产品价格上涨的市场预期,因为一部分落后产能在理论上要被淘汰,总供给能力将会下降,因此价格"应该"上涨),可以预见在短期内,在25%-30%的较快投资水平的支撑下,我国能源和原材料生产领域价格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很小,从这个角度看,对落后产能的价格逼出机制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令人怀疑。
  其次,这次投资调控的主要目的在于"调",而不在于"压"。目前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中,由于国际市场景气的不确定性,出口增长存在着较大变数;在医疗、卫生和社保改革没有实质进展的情况下,消费一直启而不动。在出口靠不住,消费快不了的情况下,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政府大力压缩投资水平的可能性不大。否则大量过剩的产能由于找不到出口,就会引发经济萧条和金融危机等一系列灾难性后果。
  因此,尽管这次投资调控的主要目的是抑制部分过剩行业的过度投资,但政府不会轻易采取全面紧缩的调控政策。把话说回来,我们也不能完全指望这个行业结构调整政策彻底解决投资过剩问题。
  鉴此,短期内投资调控政策的重点可以放在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控制产能的盲目扩张,淘汰落后产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但仅仅依靠结构性调整政策解决不了基于经济增长方式所产生的内在根本性矛盾。因此,为了从本源上解决问题,从长期看,防止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大相关领域的改革力度,积极培育市场消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驱动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
分享到:
同类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