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客人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产能过剩 » 返回
产能过剩

"和面式"调控难消产业过剩循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11-21  作者:辛 华  浏览次数:4
  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学常识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与谈论起政府的宏观调控。中国政府对于宏观调控的判断基本上遵循着这样一条潜规则,即"哪壶不开提哪壶"。从逻辑上讲,这种做法应该没错,问题可能就出在对问题的判断上。 
     产能过剩源于投资过猛,纵观改革开放27年来,我国政府在对一些行业的发展投资上,判断上存在偏差,致使产能过剩与供应短缺的循环出现,对此,政府的调控措施是反复增减投资。从短期来看,这有利于控制行业发展的冷热,平衡供求;但从长期来看,却存在着较大的资源浪费和投资效率的低下。政府调控就变成了"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和面师傅。我们不妨把政府对行业投资的调控称为"和面式"调控,而"和面式"调控属于典型的短期行为,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均衡发展。
     比如对煤炭业的调控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1997年和1998年前后的上一轮产能过剩调控把煤炭的产量从1996年的近14亿吨降到了2000年的不到10亿吨,结果导致了2003年-2005年间一些地区出现的煤荒和煤炭价格急剧上涨。之后出现的大量投资把煤炭产量推到了2005年21.9亿吨的历史新高。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有关1996年或前后存在煤炭产能过剩的判断很难让人信服,显然当初静态分析的结论低估了市场需求的潜力。 
    从2003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电力、煤炭、石油等供应紧张。2006年上半年,煤炭开采投资增长45.7%,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7.5%,目前,以钢铁行业为代表的一些行业产能已经出现明显过剩,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继续下降。煤炭、电力、纺织等行业虽然目前产需基本平衡,但在建规模很大,也存在着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而这些都是"和面"调控留下的隐忧。预计电力可能在明年上半年就会出现过剩,届时有关部门是否又放松对高能耗行业的限制呢? 
    "和面式"调控难于消除产业过剩源头。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由价格来调节产品的供需,供需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上下浮动体现出来,而价格的变动又会自动地平衡供需,达到市场均衡。因此,放开对市场价格的管制和上游产业准入限制才是解决产业过剩的根本之道。 
分享到:
同类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