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上午好!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响应中央关于“周边国家外交会议”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浙江企业如何把握发展国际市场和相关政策机会。能应邀参加我感到十分荣幸,并借此机会谈谈我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认识以及越美集团近年在推进国际化的历程及几点建议。
一、“一带一路”战略,是伟大“中国梦”的合理延伸。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分别提出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了这一战略构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其他重要会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这一战略构想作出了具体部署。可以说“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政治、外交、经济、安全、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它是以运输通道为纽带,以互联互通为基础,以多元化合作机制为特征,以打造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新型区域合作,“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个合作重点,将有利于我国过剩产能的转移和过于庞大的外汇资产的转移。为此,从国家层面上,先后设立了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创建了有57个创始国的亚投行等配套机构,发布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总体部署。我认为在目标定位明确的前提下,在总体规划、布局和推进中,政府要引导以市场化方式来运作“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要使企业成为建设实施主体和支撑,注重引入民营资本参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在信息传递、平台建设、资金支持、人力资源保障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同时,“一带一路”建设要考虑采用现代商业模式,特别是电子商务、智能海关等模式。网上“一带一路”与地理上“一带一路”的结合,不仅可拉动我国的制造业,也将造福沿途各国人民。
二、企业国际化历程。
越美集团有限公司始创于1992年,是一家以生产经营纺织、印染、国际贸易为主业,境外投资、商贸市场、金融服务、房产开发等多领域、多行业并行发展的国际化民营企业集团。
作为一家国际化的民营企业,为了规避国际贸易壁垒,健全和拓展企业的国际营销网络,抢占海外市场制高点,公司以“超越自我,勇于改革,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坚持“立足国内,布局全球,科学开拓,创新发展”的经营思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至2014年底,先后在尼日利亚、坦桑尼亚、塞纳加尔、马里、加纳等国设立纺织工业园、营销公司、商业银行及生产加工贸易企业16家,全球化经营格局基本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公司在境外投资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具体讲已经历了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设立贸易公司以开拓国际市场
2000年在国内纺织行业处于低迷之时,为减少中间环节,带动国内出口,提高企业效益,公司大胆跨出国门,“零距离”接触国外市场,在尼日利亚投资创办第一家境外销售企业,在非洲市场为中国纺织品开垦出了的一片绿洲。此后,又先后到非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销售公司,直销企业产品,逐步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扩大了产品出口,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第二阶段:投资创办生产企业以规避贸易壁垒
2004年初,面对尼日利亚将提花布等纺织品列入“禁止进口商品”后,公司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变单纯以外销产品贸易为主,逐步转向境外加工贸易为主,在尼日利亚投资创建第一家海外工业企业,不仅规避了尼日利亚对纺织品进口的限制,使经营本土化,还享受到了东道国的免税等优惠政策。同时,还利用了欧美国家与非洲各国签订的国际贸易条约,把产品顺利打入欧美市场。此后,公司又在塞内加尔、加纳投资设立多家生产企业。
第三阶段:兴建纺织工业园区以引导国内企业抱团出海
2007年,针对尼日利亚没有棉纺企业,纺织产业链不齐全,上、下游产品不衔接,而国内纺织业因产能过剩,急需转型升级、产业梯度转移状况,公司投资6000万美元兴建越美(尼日利亚)纺织工业园,为国内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搭建海外平台,并形成较为完整的纺织产业链,2011年被浙江省政府授予实施“走出去”境外投资平台。
第四阶段:参与国际资源配置
原料和市场是纺织企业的生命线。谁拥有了原料资源,谁就将占居竞争的优势。2011年,公司通过国际竞标方式收购了马里的国有棉花公司,同时在加纳、坦桑尼亚又收购2家纺织企业。在参与全球资源配置中实现了企业产业链的国际化延伸,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五阶段:创办金融机构以拓展经贸合作领域
随着中国民营企业大规模“走出去”,保障中资企业境外资金安全,扩大境外融资渠道和金融服务成为中小企业急需解决的课题。为此,公司在整合十余年在非洲投资经营所获取的资源的基础上,大胆提出在境外创办金融机构为中资企业服务的战略目标。2012年12月经坦桑尼亚政府批准,“坦桑尼亚中国商业银行”正式立项注册,2014年1月16日通过坦桑尼亚央行审核取得了银行牌照,正式营业。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在境外创办的第一家中资商业银行,一年来通过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吸引存款,扩大融资渠道,为在坦桑及周边国家的中资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一带一路”是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发展最佳机遇所在。在这一战略构建提出并积极推进过程中,我们现正在实践包括越美国际轻纺城为主体,东非商贸物流园、埃塞俄比亚工业园为支点,建设中非经贸合作互通互联纽带”等为主要内容。
第六阶段:进军现代服务业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我国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矛盾,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同时化解和转移过剩产能的步伐也在加快,制造业生存发展面临着艰难的困境。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破解企业发展瓶颈,公司积极实施“退二进三”,进军现代商贸服务业,投资25亿元建设了占地面积300余亩的越美国际轻纺城。该项目拥有8000多个商铺,内设国际采购、非洲产品批发、韩国产品展销和全国首家库存商品流通市场等功能区块,致力于打造成中国产品出口的桥梁、国际采购交易的平台,推进国际经济互联互通、大通关和物流大通道建设。
第七阶段: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以加强非洲两个支点建设
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建,加快企业全球布局的步伐,推进在非的两个支点建设。一是充分发挥坦桑尼亚的经济、港口、商品等辐射能力,投资建设占地70公顷的“东非商贸物流园”。 600多年前,郑和曾率领船队到达坦桑尼亚的基尔瓦港,这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南端。“东非商贸物流园”作为集贸易、商务、金融、物流、休闲等多行业、多功能发展的商贸综合体,将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为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搭建互联互通的桥梁;二是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设越美工业园。埃塞俄比亚是“一带一路”进入非洲的重要沿线国家之一,政局较好稳定,农业、纺织、皮革等行业利用外资能力较强,具有水电能源充沛、电价便宜、劳动力丰富且成本较低的优势。工业园规划用地300公顷,引进企业50家,为国内过剩产能转移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海外生产基地。
三、 几点建议:
浙江是经济大省,国际贸易、海外投资方面在国内名列前茅。同时,资源匮乏、劳动力资源成本较高、土地资源紧缺、产能过剩等问题也一直影响着省内经济更快速、持续地发展。为此,省委、省政府推动的“腾笼换鸟”、“发展现代服务”等战略,在促进我省近年经济的发展显示出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加,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大规模走出去格局的形成,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转移过剩产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我国现有的涉及对外投资管理的产业引导、行政审批、外汇管理、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以及服务体系也逐渐显现出一些不够完善,力度不强,特别是还没能形成一个整体的有机体系,仍然保留着原有的管理体制痕迹。因此,建议:
1、尽快出台《对外投资法》。
为促进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有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对外投资法规较为零乱,并且缺乏系统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尚不能够构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有必要对已有政策法规进行认真地梳理,在此基础上尽快出台完整、系统的《对外投资法》,为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加强双边和多边投资协定磋商。
到目前为止,德国政府已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协定,使德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在境外的投资置于有效保护网络之中。我国作为快速发展的后起经济大国,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无疑会遭受到来自东道国越来越多的壁垒,而政府与东道国进行有效的磋商,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协定,可有效化解经济摩擦,为企业的境外投资活动争取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一方面打通企业资金内外流通的渠道,包括取消对外投资的各种限制,放宽企业对外投资的融资条件等;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相应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安排,鼓励金融机构为对外投资企业的境外经营活动提供贷款支持,支持境外投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缓解融资难题;第三,建立对外投资专项基金。像国家建立“丝路基金”,为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的中资企业提供投融资支持那样,建立境外直接投资专项资金,鼓励我国企业,尤其是过剩产业“走出去”,拓展国际产业合作,推进企业国际化等。